目前分類:預防營養醫學新知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由基(Free Radicals)與抗氧化物

在人類歷史中,有許多人耗盡畢生心力追求健康和長壽,尤其是長生不老,更是 許多 君王的夢想。但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夠逃脫上 帝創造人類的終極宿命-疾病和老死!不論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活到八百歲的彭祖,或是西方聖經中記載活了九百六十九歲的瑪土撒拉,終究都逃不過一死。也許有人會說: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病,當人在面對病痛的折磨時,才是最難煎熬的。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園內,有一個媽媽對小孩說:「你一直吃糖果會得糖尿病喲!」這是您對糖尿病的認知嗎?其實糖尿病的發生和遺傳、肥胖、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營養失調有關。

糖尿病是一種醣類代謝的疾病,指的是體內的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是抗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使用,造成血中糖份過高。

理想的血糖值在飯前應被控制在80至120毫克/100毫升的範圍內,如果超過126毫克/100毫升,糖化血色素大於6%,如果加上出現「三多」症狀,多喝、多尿、多食即為診斷標準。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人體內自身的排毒系統已經很強大,只要提高它的工作效率,就能清除積蓄在體內的各種毒素。最近看到一些能夠激活體內排毒系統的生活小習慣,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用最省力的方式輕鬆排毒。

1. 適時運動,幫助血液排毒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12/14 11:35  

每個人都會喝水,但是要喝得對喝得正確,才能喝出健康。專家說,別等口渴再喝水,以及在餐前一小時喝水,是對健康很有幫助的作法

專家指出,人們常常以渴不渴來判斷是否缺水,但實際上這並不合理。因為口渴是人體水分失去平衡、細胞脫水已到一定程度時,中樞神經發出的要求補水信號。口渴才喝水,等於泥土龜裂再澆水,並不利身體健康。

此外,早上起床補充水份好處很多。不僅可補充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還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長期保持這一習慣,還能發揮濕潤腸道、防治便秘的功效。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洗腎朋友就是腎不好,依照中醫理論,肝腎不好,會導致氣血循環不好,那骨頭就更不好
依照經驗,洗腎朋友只要洗一陣子就會開始腰酸背痛
幾年後開始骨質疏鬆膝關節退化等等相關後遺症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經理:

西醫的說法是磷質太高皮膚會變黑。常輸血病人因鐵質沉積會造成皮膚變黑。
中醫的說法是人工的洗腎無法完全取代正常人的腎臟,所以體內很多毒素無法完全排出,再加上由於洗腎時經常抽了過量的水,使得肺的負荷加重,長期處於肺熱的狀況,久而久之皮膚就黑而乾了。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11/25 17:01  

現代人長期坐在電腦前面,身體酸痛情況下,民眾常會使用貼布,吃止痛藥,雙管齊下解決疼痛,醫生提醒這樣可能因為消炎過量,造成肝腎負擔,如果5天內酸痛的症狀未消除,最好就醫診斷。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細胞的產生>演化=源自飲食

~~~~~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10/30 04:11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08/29 00:07 【台北訊】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統計,骨鬆病患接受治療的比率不到二成,接受治療的患者用藥三個月後,半數中斷治療;多數人不把骨鬆當一回事,不知道骨鬆骨折的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

骨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福昨天指出,中央健保局二○○六年統計顯示,五十歲以上停經婦女髖部骨折致死率高達二‧八%,與罹患乳癌死亡率一樣高,更是子宮內膜癌死亡率的四倍;國人對骨鬆防治的關注度,遠不如近年討論熱烈的子宮頸癌防治。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所謂『藥到病除』,疾病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許多人很自然的認為疾病是突發的,其實並非如此。大部份的疾病都是在長期發展下所形成的,有些微生物在首度引起症狀之前,可能已在人體內潛伏多年,例如 AIDS 病毒可有長達十年之久的潛伏期。當最初之症狀終於浮現時,大家都期望能一針見效,藥到疾除,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上卻很少有這種大快人心的療效,正如同入侵的細菌或病毒需要時間來繁殖到足以克服人體的防禦一般,人體的免疫系統也需要時間來突破它們的侵襲。另外,人體也需要時間來修補入侵者所損害的組織及器官。

  又如,癌症無法像感冒那樣即時就能被發現,通常,被確診患上癌症已是幾年後的事了。實際上,當細菌或病毒剛剛入侵人體時,正是所謂『敵弱我強』之時,如果此時免疫系統強大當然就能將它們『一舉消滅』。因此營養免疫學強調免疫系統需要平時加以不斷維護,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時,才想辦法補救它。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的免疫系統是無可取代的,功能正常的人體,具有防禦疾病、克服疾病,甚至克服環境污染物及毒素持續侵襲的所有武器。科學的長期進展,己開發出針對各種特定疾病的藥物,但部分醫學界人士卻仍在尋找健康免疫系統的適當取代者,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沒有呈現可見之疾病癥候之前,即是健康,這並不完全正確。

  大多數疾病在對外顯露癥候之前,都已經長期存在體內,逐漸的,我們會注意到自已感到更疲乏,或身體反應不正常。此種一般性的『虛弱』感覺,在更嚴重的疾病癥候顯現之前便已出現許久。當我們感到病勢沈重之時,通常已來不及預防,因此,為避免與疾病接觸的最理想方法,便是注意免疫系統的健康,而在日常中提供免疫系統適當的營養,便是我們應該要認真去做的。

  我們所攝取的營養與免疫系統的反應有明確的相關性。而二者之間的影響,就是營養免疫學的基礎。免疫學的最基礎教育,乃是研究人體的免疫系統,及其用以防禦病原和外來物質攻擊的方法。自從抗生素發現之後,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藥物與疾病的治療上,反而忽略了人體系統的神奇功能與疾病的預防。

Cheng-Feng 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